您所在位置 > 首页 > 党团建设 > 学生理论学习
大学生政治理论课学习情况
日期:2017-12-28 11:20:24  浏览量:5497

大学生政治理论课学习情况

 

至今还清楚地记得,75岁高龄的老教授倪大奇先生曾在与我们“六个为什么”学习小组的一次座谈会中不厌其烦地向学员们重复了这样一句话:“能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组成这样一个学习小组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讨论政治问题成为了摆在所有中国人面前的头等大事,但是,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诸如大跃进、反右派斗争、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等等,使得民众的心理状况长期处于一种“内耗”的过程当中,在喧嚣和狂热的背后留下的却只有悲怆与沉痛,这无疑也就冲淡了人们对于政治理论学习的热情及兴趣。而与此同时,“改革开放”的推行不仅使得人们重新回归理性,也同时见证了中国无与伦比的大跨步前进,但我们不可回避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共生的结果:人们的注意力逐渐由政治领域而转向了经济领域,吸引人们目光的不再是看似“空洞、枯燥、无味”的政治理论,而是他们所能洞见到的实实在在的利益,人们一直以来所推崇的“价值理性”逐渐让位于“工具理性”。而就在这样一种悄无声息的转换过程当中,“政治理论”的地位得到了根本性的翻转。

如果说西方社会还可以诉诸于上帝来救赎自己的话,那么对于没有任何宗教传统的中国来说,究竟什么才能成为引领社会的“信仰”呢?这是一个金钱至上与利益至上的时代,假使我们把“唯利是图”当作我们的精神支柱的话,那么莫大的讽刺意义便蕴涵于其中了。也许我们可以这么说,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时间内,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然而,正是由于人们信仰的缺失,人民的精神内涵却与前者形成了一种“堕距”,表面繁荣和浮华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种由“堕距”而产生的内在精神体系坍塌的危险。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时下中宣部要求各级党委自上而下所开展的学习“六个为什么”系列活动无疑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该书的第一部分所探讨的问题便是:为什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在我看来,倡导人们去研究政治理论、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关键一点在于采取何等的形式避免“目标”和“手段”两者相互悖离。

首先,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应当极力避免“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还原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马克思,使其走下“至上”的神坛,更易于为人所接受和认同。我们从小到大所接触到的马克思,就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的形象,似乎凡是马克思口中所叙述的“句句就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长期以来,我们只能以仰视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这也就无形之间加大了人们与马克思之间的隔阂。其实,作为一名学者的马克思,其理论之博大精深为世人所称道。虽然他的理论仅仅在某些社会主义国家中被上升为主宰一切的国家意识形态,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便是,马克思所抨击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非但没有掘弃马克思,反而却赋予其极为崇高的历史地位。从现实情况来看,资本主义非但没有如马克思所预言的那样退出历史舞台,西方社会反而通过借鉴马克思的理论来修补资本主义体系背后的弊病,并使其制度本身更趋于完善。

其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多样性。我们目前所强调的马克思主义是直接脱胎于苏俄的列宁主义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所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如果说马克思是“源”的话,那么在他之后便派生出了众多的“流”,因此,马克思主义并非只是我们传统意义上认为的“单向度的一脉传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坚持学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我们也有必要兼容并包地学习和借鉴其他马克思主义流派的理论,比如法兰克福学派的早期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就认为,现今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控制不再仅仅是劳动力层面的控制,由于文化工业的诞生,控制本身已被延伸到大众文化的领域当中,这种“软控制”所带来的“虚假的快感”麻痹了工人阶级的政治和反抗意识,文化霸权所带来的“支配权”使得他们甘心忍受资本主义的奴役,他们的见地在全球化浪潮迎面而来的今天可谓是振聋发聩。我们坚信,在“批判”和“扬弃”地借鉴其他马克思主义流派的理论之后,它们的理论够反过来更好地指导当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再次,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应该强调其运用于现实的重要意义,这似乎也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基本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除了提倡重回马、恩的经典文本之外,我们也不应该提倡以“吊书袋”的形式拜倒在其原著之下,仅仅成为他们的注脚,记得歌德曾经说过,“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却是常新的”,我们应当结合当下中国的实际情况,积极思考马克思主义在当下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身体力行地运用、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这一点上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重新发现”和“重新创造”的观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而言之,这次开展的着重围绕“为什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议题的“六个为什么”学习活动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通过这种创新性的探索和尝试,可以有效的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以点带面”的辐射,逐步唤起青年大学生对于政治理论的热情.